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
IPv6
联系电话 0591-87803700
信访举报 0591-86309245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ciamc >资讯中心 >行业资讯 >已有534家机构开立业务账户: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升温明显

已有534家机构开立业务账户: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升温明显

2021-12-24

  临近年末,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升温明显,作为个贷不良资产市场“元年”,今年以来,其市场表现受到业内广泛关注。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披露的信息,截至12月21日,12月共有5家银行发布了15则关于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的公告,相较此前月份,升温明显。

  自今年年初以部分银行试点的方式重新“开闸”以来,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总体不温不火,交易规模仅可用“尝鲜”来形容。不过,关于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能否从“尝鲜”到真正“批量”的问题,受访专家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该业务的“春天”不会遥远。

  如今,一年时间将要过去,市场的升温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行业专家的预测。截至12月17日,个贷不良资产市场参与机构进一步扩容,已有534家机构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仅从12月初至21日,便有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邮储银行、广发银行5家银行发布转让公告,涉及债权规模共计25.98亿元以上。

  “在2022年,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都将有所上升。实际上,该业务对金融机构而言是处置个贷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监管层多次提示不良资产反弹风险,要求保持处置力度不减。明年,预计将有更多的银行参与进来,进一步增加处置规模。”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升温明显

  在12月发布转让公告的5家银行中,中信银行和广发银行均为首次参与试点业务。12月13日和12月16日,中信银行南宁分行和广发银行杭州分行分别发布了《关于2021年第1期个人消费类信用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与《关于2021年第1期个人消费及经营类信用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上述两个资产包将分别于12月27日和12月30日在银登中心平台进行公开竞价,起拍价分别为187万元和30万元,占不良贷款本金余额的10%和8.5%。

  “实际上,银行机构对于处理个贷不良资产有较大需求,年底集中处置不良资产可以为明年释放流动性做准备。”郑忱阳表示,当前,我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反复影响经济复苏进程,银行业经营增长动力急需进一步增强,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年底到期也可能会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冲击,加快处置个贷不良资产能够缓解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银行个贷资产质量依然承压,尤其是个人消费贷、信用卡不良率出现上升趋势。以信用卡为例,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69.26亿元,环比增长6.26%。“面对个人不良贷款有可能出现的反弹回潮趋势,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是银行化解零售业务不良资产的重要渠道。”郑忱阳说。

  对于逐步升温的原因,经验的稳步积累也是重要因素。可以看到,经过数月试点工作,多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落地加速了该业务的市场化进程。有经验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业务流程、定价估值、资产管理等方面逐渐熟悉,加速了个贷不良资产化解,为其他试点银行提供了先行经验和示范,进而提高了金融机构参与该业务的积极性。

  定价趋于平稳

  市场的升温并不意味着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所面临的难题已不复存在。“实际上,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目前仍存多重挑战。”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北区负责人邓锐表示:“在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过程中,商业银行仍面临着转让定价难、受让方意愿不足等多个难题。”

  “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资产定价估值是核心,决定了买卖双方的成交情况,但当前个贷不良资产定价依然是难题。”郑忱阳表示,个贷不良资产处置定价波动较大,首笔个贷不良资产转让落地后,出现了近200%的资产溢价,随后个贷不良资产包的交易溢价现象逐渐减少,出现大幅折价销售,大约在2至3折左右。“资产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说明不良资产的定价模型还不够精准、定价机制尚未健全,难以精确地反映资产包的价值,这也是影响其发展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郑忱阳认为。

  从价格来看,近期的个贷不良资产包起拍价约占不良贷款本金余额的5%至10%左右,相比此前更趋平稳。从绝对数来看,近期数据也比此前的成交价格有一定程度的回落。

  郑忱阳表示,从试点至今,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可以说经历了从谨慎观察期、尝试参与期到热情高涨期的转变。初期由于交易双方缺乏交易经验,价格博弈不充分,常出现溢价交易现象;随着后续参与者的增加,市场上的供给方不断增多,前期交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参考标准,交易双方的价格博弈更加充分、有据可循,个贷不良资产转让的市场化机制正逐渐形成,定价也逐步回归理性。

  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近几年,零售转型是银行的业务重点,这个趋势从新增贷款占比中可见一斑,零售类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其他贷款。那么,零售类贷款的信用风险问题就会逐步成为一个需要银行机构特别重视的问题。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在今后也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邓锐介绍,今年11月以来,平安银行在银登中心挂拍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明显增加,挂网资产在所有银行中的占比超过九成,而且不论是本金规模还是资产范围,平安银行的个贷不良资产批转业务都一直保持着热度不变、动力不减的态势。

  毫无疑问,一个刚刚重启的业务模式需要参与各方的逐步探索。

  邓锐表示,商业银行应以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为契机,深入总结分析个人不良贷款的成因,进一步完善个人贷款业务风控体系,同时,密切跟踪同业转让案例,加强与同业、司法机关的沟通,深入分析定价等核心难点,前瞻性地研究个人破产制度对信贷业务的影响。

  郑忱阳认为,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随着个贷不良资产包转让的需求释放,有望成为其业务蓝海,尤其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受让个人不良贷款时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将面临广阔的业务机遇,有利于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在供给方和需求方市场都打开的情况下,随着交易数据积累和参考标准的建立,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的定价难题会有所缓解,持续完善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将提升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的质效。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