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
IPv6
联系电话 0591-87803700
信访举报 0591-86309245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ciamc >资讯中心 >行业资讯 >20年来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成绩斐然

20年来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成绩斐然

2021-11-30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吹响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号角,标志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从此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揭开新篇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积极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外资机构准入和展业限制基本解除,如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既是全球化大势所趋,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需要。

  回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初,金融业不乏“狼来了”的质疑声。面对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带来的竞争,我国本土金融机构倍感压力,担心会冲击国内相关行业和市场稳定。而20年的实践证明,开放合作是实现金融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封闭环境不可能培育出真正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不仅为我国金融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国内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促使金融业沿着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前行。

  当下,我国基本形成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管理能力、风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资本市场不断成熟,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国内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监管体系与时俱进、持续完善……这些都是20年间我国金融体系在开放条件下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未来,要顺应时代潮流,坚定不移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金融市场制度安排,深化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在扩大开放中持续提升金融体系竞争力,促进我国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外资金融机构加速抢滩中国市场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早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外资银行业务就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成长以及中资企业国际业务的发展而萌芽和成长。这一阶段,外资银行开始在中国市场设立代表处或分行,但经营范围主要为外币项下的部分银行业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5年过渡期内,中国认真履行承诺,有序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同时还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需要,积极实施了一系列自主开放措施。稳定的开放预期和主动的政策调整推动外资银行加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来,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90家增加到312家,剔除机构合并等因素净增加122家。

  在此阶段,中国银行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加快了市场化改革步伐。一批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始入股中资银行,尤其是积极参与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还有一些外资银行入股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银行业改革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作为长期战略投资者的进入,促进了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引进了银行管理的专业人才,提高了银行业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及综合竞争力。

  同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各项利好政策陆续推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多重因素推动中国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开始放开外资非寿险、寿险、再保险、保险经纪公司的进入,通过在机构设立、业务范围、地域及业务许可等方面设置门槛对外资公司进行管控。2012年,交强险业务对外资非寿险公司开放,意味着中国保险业在更高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我国保险业基本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

  再将镜头对准当下的中国,按照“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原则,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在2018年再次按下“快进键”。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坚决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宣布的金融业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制定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外开放的政策力度与落地速度均远超预期。

  得益于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落实落细,在华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在资产规模、网点布局、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9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930家,外资银行总资产3.73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66家外资保险机构、85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94万亿元。

  在资本市场行业准入方面,证监会于2020年全面放开证券、期货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在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上均实现国民待遇,诸多国际知名机构加快了在华投资展业步伐。2021年以来,新增设立摩根大通、高盛(中国)两家外资全资证券公司,富达、路博迈两家全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已有8家外商控股证券公司和3家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1家外商独资期货公司获准设立,其中部分已正式开展业务。

  一批批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落地的同时,中资金融机构海外业务占比也在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的布局越来越广,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1年以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2013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名单。此外,最新《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有10家银行进入榜单,11家中国保险公司上榜。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金融业在积极融入和拥抱世界的同时,自身也在汲取养分,不断壮大,取得了长足发展。

  金融业双向开放吸引全球投资者目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中国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肯定和认可。

  2002年12月,我国开始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迈出了资本市场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2011年推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管理制度;2014年和2016年,“沪港通”和“深港通”相继开通,加深了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联系;2019年6月,“沪伦通”启动仪式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举行;2020年,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更为便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不断深化,近年来,A股市场保持稳步流入的总态势。2021年1至10月,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沪深股通等渠道累计净流入约2409.76亿元。截至2021年10月末,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3.67万亿元,占比约4.97%。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也在加快拓展。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在国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10月29日,富时罗素公司正式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这被视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至此,中国国债已成功跻身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截至2021年9月末,国际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达3.9万亿元。

  不仅仅是境外资金“迎进来”,我国在推动境内资金“走出去”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9月24日,在债券通“北向通”开闸4年后,债券通“南向通”正式上线,拓展了债券市场资金流出渠道和境内投资者在国际市场的配置空间,标志着“债券通”实现双向通车,我国债券市场境内外的双向连通更进一步。

  此外,商品期货、期权国际化品种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已有9个品种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其中2021年新增原油、棕榈油期权两个国际化品种。

  汇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2005年7月,人民银行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过2007年、2012年和2014年连续三次调整,人民银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近10年来,尤其是在2015年“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明显增强,汇率预期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在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同时,人民币也主动拥抱世界,在与世界接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认定人民币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6月,在主要国际支付货币中人民币排在第五位。2021年一季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中人民币排在第五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5%,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时上升1.4个百分点。

  20年间,外汇储备也逐步跨越快速积累的历史时期,走向规模相对稳定、结构不断优化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之上,稳居世界第一位,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成为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金融监管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也是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时间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相应的金融业发展也很快,银行、证券、保险等外资金融机构不断丰富,涉及的国内、国际金融业务更加多元、复杂,金融创新活跃,国内监管面临新挑战,金融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深化改革,调整监管组织架构,完善监管制度、法律,加强监管部门协调合作,不断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看来,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更加稳固、经济金融结构更加优化,宏观风险趋于收敛,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有所加快,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回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监管格局发展历程,2003年,原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我国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迅速提高了监管的专业化水准;2017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成立,负责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的重大事项,明显提升了金融监管权威性和有效性;2018年,原中国银监会和原中国保监会实现职能整合,组建中国银保监会,这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一次重大调整。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金融委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支机构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架构。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全新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利于解决跨部门监管协调困难以及监管盲区并存等问题,有利于规范金融创新活动,有利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周茂华建议,未来监管需适应新经济金融变化,继续补齐监管短板,提升监管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合作,推动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前提下,逐步引入数字化、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并构建与完善金融防风险预警体系。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